') //手機端樣式 } } browserRedirect();
新華網四川 > 正文
2023 10/1809:53:08 來源: 新華網

筆耕六十載,他用科學詮釋科幻真諦

2023-10-18 09:53:08????來源: 新華網
字體:
分享到:

這個年過九旬的老爺爺

腦海中有一個由想象力編織成的奇妙世界

作為地質學教授、史前考古學研究員

果樹古生態環境學研究員的劉興詩

出版過400多部科普科幻作品

被譽為“中國科幻小說鼻祖之一”

  劉興詩照片。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

  “科幻就是從現實出發,以科學為基礎,去幻想未來”

  劉興詩的科幻作品及觀念,都帶著“言在天外,意在人間”的烙印。他堅信“幻想從現實起飛”。

 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劉興詩早期的科幻作品中,許多當時天方夜譚般的奇思妙想,在今天都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現實。

  他在廣西進行野外地質測量時,看到地下河便思考能否用這些水動力資源發電,創作了《地下水電站》;在田野調查時,發現村民就醫困難,幻想出遠程診療,寫出了《鄉村醫生》;聚焦鐵路運輸壓力,幻想開通海底隧道,創作出了《藍色列車》;在內蒙古發現當地牧民轉場放牧很麻煩,便幻想出可以活動的房屋用汽車拖著跑,寫下了《游牧城》……

  劉興詩部分科幻作品。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

  “科幻不是玄幻,先有科學,再有幻想”

 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劉興詩讀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的《地質學原理》時,書中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思考——“在英格蘭西北部一個湖底的泥灰層中挖出了8只獨木舟,它們的式樣和大小與在美洲使用的沒什么不同”。為什么四五千年前美洲樣式的獨木舟會出現在英格蘭?根據他對考古學和地質學研究的認知,劉興詩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,這成為了科幻小說《美洲來的哥倫布》的靈感起源。

  前期資料準備和考察花了約二十年,這期間劉興詩參閱了大量資料和圖片,在確證科學原理后,最終寫作只花了十余天?!睹乐迊淼母鐐惒肌纷?979年出版至今,依然不斷再版。

  劉興詩表示,自己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學到的物理學、動物學、氣象學等知識,在后來的創作生涯中,都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
  “科幻創作從學術中來、從生活中來、從人民中來”

  對科學的無限追求,對生活的熱愛憧憬,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,是劉興詩永葆創作青春的根源。被問及最喜歡的作品是哪部,劉興詩表示,當屬飽含著對廣西群眾濃濃深情的《海眼》。

 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,他先后兩次在廣西西部的瑤山中勘察地下水源,地下水雖豐富,但受限于當時技術條件,沒法將地下水引上來。他便以此為題材寫成了《海眼》。文中地質隊員找到了巨大的地下洪流,并在洞中建成梯級水壩,建立了發電廠,還開發了地下恒溫游泳池、魚種繁殖場等產業。

  劉興詩飽含熱淚地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廣西科考的往事。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

  六十多年來,劉興詩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,秉持為國計民生有啟發的創作理念,筆耕不輟。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編為故事片、動畫片、舞臺劇,讓科幻文學作品以視覺的形式呈現給觀眾。

  此外,他還投身少兒科普事業,創作了《我的朋友小海豚》《辛伯達太空浪游記》《修改歷史的孩子》等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。他創作的兒童文學曾獲得冰心兒童圖書獎、陳伯吹兒童文學獎。其中,《講給孩子的中國大自然》獲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。

    劉興詩在家中翻閱書籍。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

他親歷了中國科普事業的發展

也是中國科幻事業的親歷者、見證者

他與鄭文光、童恩正、葉永烈等同仁一道

為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壯大做出巨大貢獻

 

未來,中國科幻將如何發展

讓我們與劉興詩老人一道

拭目以待

 

記者:劉坤

報道員:楊鎧樂

【責任編輯:徐夢帆】
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|18末成年禁止进入免费看|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